
前言:全文约11400字,阅读完成大约18分钟,为了阅读的舒适性,全文不添加广告,欢迎点赞关注,您的关注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
本期内容:全球短视频巨头TikTok正经历从娱乐平台向电商巨头的战略转型。2025年上半年,TikTok Shop全球商品交易总额(GMV)达26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87亿元),较去年同期实现翻倍增长,凸显其“内容+电商”模式的爆发力。在TikTok Shop电商生态中,除了有大量的商家提供优质的商品服务全球消费者,另外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机构”,机构就像是商家的“伴侣”,帮商家从内容生产,到生意运营,渠道增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期TK观察访谈的嘉宾,就是一个和TikTok共同成长并壮大的代表,他们从东南亚市场探索到欧美市场深耕,从娱乐业务拓展到电商带货,每次的调整和开拓都是TikTok全球化之路的映照和缩影,她就是TikTok年营收超2亿美元、多个TikTok市场的头部机构ALPS的创始人杨青,听她来和我们聊聊,顶级TikTok机构的打法和思考。
TK观察:可以做下自我介绍及公司介绍吗?
TK观察:可以介绍一下公司团队及成员构成吗?

Alps杨青与团队成员合影
TK观察:你们是出于什么考虑从TikTok娱乐直播转型到电商板块?
TK观察:你认为娱乐直播建联和管理达人,同电商板块建联和管理达人有无相似之处以及不同之处?
TK观察:杨总你们当时创业的初衷是什么?

杨青在创业初期的照片
TK观察:现阶段国内很多头部电商主播开始转型做娱播,比如某音的大狼狗夫妇开始做“团播”,你如何看待这一趋势?
杨青:首先第一点我觉得适合娱播的网红和适合电商的达人,他们的属性是不同的。在国内我们有做过尝试,包括当时在国内很多公会也做过这个事情,也确实有成功案例。但是将时间周期拉长到现在来看,当时是比较头部的一些抖音网红,也是和一些商家,比如连麦卖货,且有时候也开大场,不过我觉得这种尝试效果并没有特别好。因为他的粉丝群体不一样——娱播的粉丝群体很简单,就是为了休闲放松,或者刚好喜欢这个网红。但是你让这个网红转电商,他有时候在直播间可能真的会卖不出去货。
电商带货的逻辑不一样,用户停留在直播间,可能是恰好遇到了需求匹配的产品,又或者是像国内初代分享型网红,这类网红每次分享的好物都有粉丝种草,这种也真的是粉丝属性不一样。我觉得没必要把娱播达人转型到电商板块,还是直接找带电商属性的达人更佳。
杨青:我们都愿意做,这位老板提到的两个指标也是我们考虑的点。刷量代表你究竟能做到多大的体量;且娱播很“吃”政策,如果政策优异则收益更多,政策不好,收益就会有所收缩。
早期做TikTok出海,政策方面确实有不少便利;可现在不一样了,TikTok各个市场的政策已经差不多了。现在大家都在做增量市场,平台不可能一直让你只做自己手头那点事儿,肯定要你帮忙一起运营主播、把盘子做大。换个角度想,要是我们是平台方,也会这么要求——要的就是“做增量”,你要是总守着自己的小圈子,平台还得给你支持,这事儿有什么意义?所以我觉得公会能不能挣到钱的核心,还是要。。(完整版内容收听文末语音版)
杨青:对平台来说,往哪方面转都属于它的增量,因为现在TikTok市场太大了,而且他们是两个体系在做,所以我觉得他们不会说将重点放在哪一方面。当然,我觉得首先平台得有娱乐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发展电商。TT也好,抖音也好,都属于内容平台和兴趣平台,这些流量的核心是你要有优质的内容,有精彩的直播,如此才能吸引用户使用这个APP,从而才能从中再转化成平台的电商客户,所以我觉得是相辅相成的环节。
是被动决策还是主动,当时考虑的因素是什么?
杨青:这个肯定是主动的。我们先做东南亚,是因为当时东南亚刚开国,美国还没开,所以我们就想着从东南亚先跑模式,我觉得不管什么国家,它的模式肯定都差不多,我们先把模式跑起来。恰好东南亚那时候开了,我们就一下子扎身进去。当然在做东南亚的时候,我们也踩过很多坑。我们为什么美国能够快速做起来,核心在于我们在东南亚确实是含泪踩了很久坑。
最开始做东南亚的时候,我们没有考虑过东南亚的体量相对较小,而我们一下扎进去得有七八十个BD去做这个市场。你想想东南亚首先是处于平台初期,本身电商体量不大;其次,东南亚地区工资较低,再大它能大到哪去?我们这些人扎进去之后,实际上大概亏了有小半年,这期间人工成本还是挺高的。所以我们也是一路慢慢踩过来的,当然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点,就是因为走了这些坑,我们才总结出来一个比较好的打法,所以我们在一入局美区,第一个月就做到了Top 1,实际上我们当时在1月中旬时候才开始进,我印象很深,那时候我们就跑了几天,我就觉得当时快超过第一名了,我想到月底肯定能超过他,然后果不其然,那时候第一个月我们就快速冲到了第一。
其次我们在东南亚跑出模式后,把一部分老成员放在新团队里,然后把这个模式直接复制下去,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的人比较多,所以我们的一些模式迭代就比较快。因为每个人都有创新思维,可能他恰好想出来一个比较好的点,我们就能快速让其余的团队复制。就这样我们美国第一批团队,就是通过老团队成员把他的玩法迅速复制到其他人身上。
杨青:不管KOL还是KOC,我们现在都在签,也都在运营合作。比例的话,大概是50:50。但是实际上,美国做电商看重的不是KOL和KOC,商家端看重的不是粉丝量,而是达人电商等级(L0-L7),达人等级是滚动的,是达人过往30天GMV产出,定义为L0到l7达人,这种是真正有电商属性的达人。
根据达人等级来看,我们目前主要是L3以上的头部达人,因为我们擅长的就是头部达人。现在TikTok上的商家很多时候不仅仅是要卖货,还想做品牌,说个现实的问题,商家给机构投资,机构是不是也得为他带来一些快速的收益?那你就得要用一些高等级达人为他快速产出GMV,商家才能快速获取利润。
所以我们的达人板块就很清晰,主要以电商达人为主,现在KOL和KOC我们也在签,而这部分达人,一般就是品牌需要。因为一些品牌需要推广,需要做曝光,那这部分达人其实更适合做曝光,他的带货转化不一定好,一个百万粉丝的达人的卖货能力可能还不及一个2万粉丝的达人。
杨青:软件型机构在初期它跑得很快,因为它可以用工具快速把人效拉起来,它把这个软件挂上,一晚上见可以建联几万个达人,再通过回复率的筛选就可以了。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卖家和机构的涌入,他们可能会感觉到GMV下滑得很严重。你想想,一个达人打开邮箱会看到上百封邮件,他觉得他会回复一看就是群发的邮件吗?那肯定是不可能了,因为达人也会筛选。包括我们现在的一些达人,他每个月收到样品都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都有可能。一些高等级L5、L6、L7的达人样品都收不完,又怎会有空回复你这个邮件?所以我们和这种机构的区别点我们比较人工。美国人他是比较需要认可的,所以我们是根据他们自身的视频内容情况,针对每个人定制专属交流话术,我觉得这个就比较重要。另外,我们现在也有大部分达人私下的联系方式,不会采用纯发邮件发私信的方式。所以我们已经省掉这个步骤了。
第二个点,我觉得我们形成了一个帮助达人比较好的方式。从去年1月中旬到现在,我们在美国市场也做了快两年,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真的是把一些达人从比较低的等级一点点培养成高等级达人。这些达人在我们的运营下,他确实拿到一些比较好的改善,所以他也会把他身边的同学朋友介绍给我,都是一个圈子的人,他们也会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介绍,所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达人越来越多的一个原因。
杨青:我认为不能做的事——从去年年底开始,机构越来越多,我觉得很多商家可能会想去做机构,认为机构很赚钱,但实际上我觉得还是商家最赚钱。他们可能会认为机构没有什么成本,但实际上机构的利润现在很微薄,也是在卷来卷去。现在一些新入行的机构,我有时候都挺头疼,他做这个事情真的是一分钱不挣。他可能认为现在一分钱不挣能换来后面比较好的结果,但我认为现在有点难度,不太好这样做。
虽然现在可能会有,比如商家给20个点的预算,有的机构给达人15个点,18个点甚至20个点,但是我们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因为我觉得运营达人是需要成本的,你不可能说机构一分钱不挣去做这个事情,作为一个生意角度,这长久不了。我们不说这个公司要挣多少钱,但是我觉得最基础的是养活公司成员,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人家在你这工作也是为了挣钱。而且我认为你公司要有利润,你才能让来这里工作的合作伙伴也好,我们这些小伙伴也好,能拿到一个比较好的收入,他才能去真正去做好这事儿。因为我们主要还是服务于商家和达人,如果你都没有一个好的收入,又怎会有好的心态去服务好这些商家和达人,他实际上是做不长久的。我觉得可能刚开始,有些人认为可以和达人更好的合作上,但是如果你不具备真正运营达人的能力的话,这个事情它也没有太大意义。
关于我们做TikTok最不会碰的事,首先损害达人利益以及商家利益的事,我们肯定不碰。我们公司有个很大的点就是利他思维。我认为跟我们合作的伙伴,我们对他是要有保证的。你像现在有些商家要出海,刚开始没有内容的时候,他是要付费给达人的,其实付费这个问题,你说我们机构挣不挣钱,我觉得我们也就挣个人工费,大部分钱是给到达人。至于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去做?事实上就是因为我们这么做了,我们才拥有了更多的达人。平台有很多产品,既有确定性的产品也有爆品,达人完全可以自己一天工作8小时,做确定性的事。因为不管怎么做,他肯定会有GMV收益,但你让他去做一个不确定性的事,那肯定需要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那我可能就得让商家前置付费,因为我要去保障达人有一定收益。只有让达人挣到钱,整个生态才会更好的发展下去,我觉得这是一个有利的循环。
从做商家的角度考虑也是,你需要有源源不断更优质的达人,你才能把你的产品卖得更好,所以我们得先把这个循环,在健康的情况下,我们继续做下去,所以我们绝对不能做违背达人的事情,坑蒙拐骗忽悠达人,我觉得这个事我们做不来。
我们的长期主义是:我们也想培养出美国李佳琦,美国薇娅,我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即成为全球MCN独角兽。我们把我们的达人做好了,再反哺给我们的商家。我们也是希望合作更好的商家,你看现在国内那么卷,很多商家都选择出海,但他并不知道怎么做,那从去年到今年,我们也帮助了很多商家成功出海到美国,我们也希望帮助更多的商家去做出海这件事情,比如从简单的卖货,到我们最擅长的短视频直播带货,甚至包括一些其他内容上的运营,店铺的运营,我们这边都可以做。

杨青在Alps公司年会上讲话照片
杨青:跑品这块,首先,我觉得我们只有做了这个事情,站在商家的角度,才能更了解内容场该如何做得更好,我们只有做了这个事情,才能帮助更多商家把出海这件事以最快的速度做出结果。所以这也是我们做商家业务的核心原因。
我们做商家业务,第一点就是合作商家的品,肯定不可能碰,因为这是个原则性问题,不可能说我既要又要,我觉得这个是不太行的,现在人都常说的话就是真诚,你不能说好事都在你家,那凭什么呢?所以我们现在基本上跑一些标品,也是在合作范围之外,找一些适合我们达人属性的产品。我们现在达人数量比较多,所以我们也是尝试自己选一些品,和匹配度较高的达人进行组合,通过我们的品为达人创造更多的收益。
所以综合来看就这两个维度——站在商家的角度,我是想通过自己打完品之后,总结出思路,因为现在很多卖家是小白,他想出海,又不会,如果只是帮助他做内容场的放大,我觉得还是无法成功为他们出海助力,所以我们还是要做一些全链路的事,甚至于要拿出一定结果,才能更好的帮助这些人出海成功。
正积极推动达人私域化运营,并将此视为品牌能实现长远规模化增长的关键战略。这一趋势下,品牌方开始直接与优质达人建立深度绑定和自主合作。这是否意味着,以中间媒介为核心的传统机构模式,其价值在未来将受到挑战?
杨青:你可以考虑(私域化),但你看包括国内现在有几个网红会让一个品牌去私域化?我觉得想法肯定是好的,我作为商家,我也想让他私域化。但是每一个品都是有一个生命周期的;再加上每一位达人虽然实时都会有新粉丝涌入,但老粉已经买过了,他能天天买这个品吗?这是不存在的。
服装品类会好一些,因为服装迭代的比较快,达人可能会考虑和品牌长期合作,但归根结底,我觉得这也不太现实。因为你不可能每一个品都出在人家粉丝的心坎里,我觉得这对于一个达人的生长来说,不太现实,他在不同的场景下都可以为他的粉丝推荐其他衣穿住行,只做单一品类,我觉得对达人来说也不太可能。可能刚开始和品牌合作时,达人挣到了预期收益,但他也会出现空闲无法赚取收益的时间,美国达人在TT上挣到钱的很多,他们也不可能说天天受制于品牌方,结果还挣不到钱。我们是不会这么做,我们会结合达人各方面情况尽量去匹配,让他创造更大的价值。
杨青:我们一切的步伐其实是跟随平台的发展。从去年下半年起,平台就开始鼓励直播了,但是目前的现状是短视频体量相对较大,直播体量较小,我觉得这是市场的一个阶段,它最终一定会与国内趋同。现阶段,TikTok美区IP化达人较少,但之后达人IP化趋势也会逐渐显现,最后肯定会出现国内的头部达人趋势,包括现在东南亚也已经验证这个趋势,且其短视频带货比例逐渐下降,直播占比逐渐提升。
我们主要就是顺应平台步伐,就是平台鼓励发展什么,我们肯定首先第一响应。其次也是根据现阶段的发展情况,直播和短视频现阶段还是比较吃品,有些品就适合直播,有些品更适合短视频。当然我们也希望达人去做直播这块,但是直播还是需要有一定的能力,直播比较吃达人的能力,所以我们现在也是尽量去培养达人的直播能力,尽量往直播转,我觉得直播未来一定会发展得非常好。
杨青:我们有在做AI短视频,我们做这个更多是想要服务一些商家。随着市场逐渐成熟化,最早自孵化的内容,在我看来已经不算是优质视频,这也意味着这种视频会被淘汰,它不会有太多流量,所以对商家来说,尤其是中小型商家,他刚开始测品的时候,一下子放量给达人成本太高,光寄样成本就很高。所以很多商家刚开始可能做自孵化短视频,但有的自孵化内容确实没有原生感,它现在是慢慢会被平台淘汰的情况。所以我们现在做AI这个事情,也是因为AI会优化整个画面质感,AI可能慢慢会仿生出一种原生感,而且对商家前期的测品成本,我觉得也可以很好的帮他把控,降到最低。
杨青:不会的,我觉得但凡做出来结果的商家,他都知道达人的重要性。GMV MAX我们其实用的不多,但是商家用的挺多。商家投流的时候会发现,首先自制短视频和达人的ROI数据绝对相差很大,原生达人的短视频即使质感较差,他的ROI投放比也会更高。GMVMAX对商家来说,实际上也是一个放大器,自制短视频确实可以放大一部分,但是相比起来,达人短视频结合GMVMAX更是事半功倍,放大效果会更好一些。而且我认为自制短视频GMV实际上是有一个天花板,当商家真的到了要放量的阶段,还是得用达人,因为达人才是真正放量最好的工具,如果你掌握投流技巧,那达人结合GMVMAX肯定做的就更好。
杨青:当商家测出品后,开始准备达人端放量,那就很简单,首先,商家要看你测出的品的市场容量,看完并分析出市场容量后,你要预估自己要做到一个什么体量,接着根据体量拿出相应的预算。一般商家将预算给到我们之后,我们会根据你的产品、市场容量,给到一个比较定制化套餐,或者是定制化打法。这其中其实没有太多固定的公式,因为我觉得这还是跟品类,比如产品价格和产品的市场容量有极大的关系。当然我们肯定认为越垂直,产品简练更多更好的达人集中发放,那肯定是打爆这个产品最好的方法。
多少个达人,我觉得还是要结合预算。现在TikTok上头部商家单月建联的达人数和视频数,你从第三方数据软件上看,他们那些打爆的单品就已经做了几千条视频,也配合做了几十场直播,这种确实你要打爆产品肯定还是需要基础的覆盖和种草。TikTok上排名前几的商家确实是这样,达人覆盖量非常多;如果他达人覆盖量很少,又做的特别大,我觉得属于那种低价客单打法。每个人的打法不一样,这类低客单打法也有他们的运营手法,我觉得大部分人可能没有这类信息差,而且我觉得这个也是不鼓励做的,因为一定会是受平台政策压制。
杨青:我的建议是首先脚本还是要出的,但是你让达人完全按照符合你脚本的逻辑去拍,我觉得达人从能力角度考虑,有时候他可能都做不到,因为有些脚本出的太难了。我觉得有些脚本其实有点偏国内那种风格,但是目前TikTok的达人,乃至TikTok整体内容风格就是如此,过于高难度的脚本,它不适合达人,也不适合这个平台。
我觉得基础脚本是需要有的,我们会根据商家给到的基础脚本,再结合我们达人账号的风格以及他自己独特的性格等,做一定的改动。首先卖点是一定要有的,产品的卖点很重要,所以我建议脚本可以增加比较突出卖点的内容,之后给到我们,我们做一些改动给到达人,然后让团队成员引导达人照这个思路去拍。对商家来说,我觉得不用将这件事想的有多复杂,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我们专业是做达人运营,那商家给到基础脚本,后续就给我们去解决就可以了。
杨青:我觉得机会一定是有的,在整个过程中,时时都会有机会,但我觉得与其做机构不如做商家。我们是在比较好的时间段布局机构业务,所以肯定是会有一定的优势,正如古语有言,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但这并不代表之后不会有机构超过我们。现在我也看到了一些高速增长的机构,它们的运营思路和打法和我们都不太一样,包括产品也会慢慢做一些细分,所以我觉得在一些比较偏细分的达人赛道,还是有很大的机会的。
杨青:新市场固然最好做,因为它品少,商家占的流量就会更多一些,这是一定的。但是新市场的体量相对较小,这类市场的电商消费习惯需要逐渐养成,商家要跟着市场一起成长。而且当前海外最大的市场体量肯定还是在美国,所以我建议新手卖家,如果你真的完全不懂电商运营,你可以尝试新国家,比如说欧洲、日本;如果你有一定的基础,我觉得你可以直接布局美国,因为在美国你确实能快速拿到一个结果,美国现在目前市场体量较大,而且随着后续发展,未来体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特别说明:文章来源于 TK观察 微信公众号,不代表海多客官方立场,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学习。对于因本网站内容所引起的纠纷、损失等,海多客均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我们鼓励读者关注原创内容,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特别感谢原作者的贡献。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TK观察专访丨错过国内电商红利,这家公司转战TikTok,一年狂销2亿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