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12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从6月23日起,把涉及家用电器的新钢铁衍生产品纳入第232条50%关税的征收范围,包括组合式冰箱冷冻、小型及大型烘干机、洗衣机、洗碗机、直立式冰柜、炉灶、灶具和烤箱等产品。与此前针对中国的关税战不同,此次关税政策面向全球国家,除英国被单独加征25%附加税外,其他国家则统一适用50%税率。这种“无差别攻击”提醒企业需重新评估全球生产基地布局,以优化成本结构和市场竞争力。
在全这场政策变革不仅深刻影响着企业的成本结构与运营模式,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产能布局、市场策略和技术创新的全面博弈。面对这一复杂多变的形势,家电企业唯有主动应变、积极求变,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一、关税机制深层影响:含钢量成定价命门
此次美国关税新政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计税方式——以家电产品中的钢铁价值为计税基础,而非传统的按商品整体价格计税。这一机制的实施,使得家电产品的含钢量成为决定其最终成本和市场定价的关键因素。从具体数据来看,不同类型的家电产品受影响程度差异显著:

具体而言,最终关税的计算公式为:最终关税 = 商品钢铁价值 × 50% + 其他适用关税。对于中国产品来说,若叠加301关税等其他政策,综合税率最高可达55%-75%。这意味着,那些钢制部件占比较高的家电产品,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企业不得不通过提高终端售价来维持利润,而这又将直接影响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全球产能转移加速:三大战略跳板
1. 北美近岸——墨西哥的黄金窗口
在这场全球产能转移的浪潮中,墨西哥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政策优势,成为众多家电企业布局北美的首选之地。根据美墨加协定(USMCA),墨西哥向美国出口的产品享受零关税待遇,这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贸易成本。此外,墨西哥与美国之间的物流成本优势也十分明显。以洛杉矶港至芝加哥的运费为例,从墨西哥运输一个标准集装箱的费用仅为$1800,而从上海出发则高达$4800,成本相差近3倍。
在实际布局中,众多中国家电企业已率先行动。海尔在蒙特雷设立的工厂,年产量达300万台冰箱,能够覆盖北美80%的市场需求;美的通过收购开利空调业务,成功获得墨西哥生产基地,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北美市场的竞争力。
2. 东南亚——成本与关税平衡带
东南亚地区则凭借较低的人工成本和相对优惠的关税政策,成为家电企业寻求成本与关税平衡的重要战略区域。以泰国、越南和印尼为例,三国的人工成本分别为2.1美元/小时、1.8美元/小时和1.5美元/小时,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在关税方面,泰国享受GSP普惠制关税减免,越南适用正常贸易关系税率,印尼则对部分产品实行零关税政策。
在产业配套成熟度上,泰国处于领先地位(⭐⭐⭐⭐),越南次之(⭐⭐⭐),印尼则仍在不断完善(⭐⭐)。美的与泰国正大集团展开深度合作,借助对方的渠道资源,全力抢占东盟6亿人口的庞大市场;海尔在印尼的生产基地也实现了转型升级,从单一产品制造向多品类生产转变,空调产能更是提升了200%。

3. 本土化生产——巨头的政治筹码
除了在海外布局生产基地,部分家电巨头还选择在美国本土进行本土化生产,以此作为与政府谈判关税豁免的重要筹码。LG在田纳西州的工厂投资高达23亿美元,创造了6000个就业岗位,这一举措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为企业争取到了更有利的政策谈判地位;惠而浦则将烤箱产能从中国回迁到田纳西州,在满足美国市场需求的同时,还能享受州政府提供的15%补贴,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中国企业破局策略:四维应对矩阵
面对美国关税新政带来的挑战,中国家电企业积极探索破局之道,形成了一套涵盖技术创新、供应链优化、市场拓展和合规管理的四维应对策略。
在技术降钢方面,格力率先尝试采用碳纤维复合板替代传统钢材,使冰箱的钢铁用量降低了18%,产品总重量减轻30%,有效降低了关税成本;TCL通过在越南设立代工工厂,将产品出口至美国,成功规避了25%的301关税,实现了供应链的优化升级;海尔则在墨西哥工厂严格遵循USMCA原产地规则,将本地零部件采购比例提升至52%,确保产品顺利进入美国市场。
然而,在这场全球产能转移和策略调整的过程中,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潜在风险和挑战。在墨西哥,随着对美家电出口量在近三年内激增300%,美国已开始加强对反规避行为的调查,同时当地供应链配套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电机、压缩机等关键零部件仍需依赖进口。
在东南亚,越南面临着电网超负荷的问题,工业区每周平均停电2次,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泰国则存在技术工人短缺的困境,缺口高达12万人,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美国本土建厂同样面临高昂的成本压力,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要求的时薪高达$32,是中国工人时薪的5倍多,且自动化产线的投资回收期超过7年,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运营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展望未来,美国关税新政将推动家电行业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
1. 产品结构进化:高钢耗产品的市场份额将逐渐下降,轻型化、复合材料家电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同时,智能家电的迭代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软件和服务的价值占比不断提升,有效稀释硬件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
2. 贸易规则博弈:企业将通过“三角贸易”等模式,巧妙弱化原产地追踪,降低关税成本。此外,WTO已就232条款启动争端解决机制,未来贸易规则的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增加。
3. 消费市场分裂:在美国市场,中产阶级消费者将更多转向二手家电市场,eBay平台上二手冰箱的交易量月均增长40%便是明证;而在新兴市场,如中东地区,家电进口额在2024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长22%,成为行业新的增长引擎。
美国关税新政的实施,虽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为全球家电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关税壁垒终将催生更敏捷的全球化生产网络。企业生存的关键不再是简单地规避关税,而是通过技术重构供应链(如3D打印降低钢材依赖)、深度本地化(东南亚本土采购率>40%)、市场多元化(降低单一区域风险)构建新竞争护城河。正如波士顿咨询报告所示:“未来十年的赢家,属于那些把关税成本转化为创新动能的企业。”在这场全球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唯有主动创新、积极变革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开创家电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特别说明:文章来源于 小马看跨境电商 微信公众号,不代表海多客官方立场,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学习。对于因本网站内容所引起的纠纷、损失等,海多客均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我们鼓励读者关注原创内容,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特别感谢原作者的贡献。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全球家电业震动!美国官宣6月23日启动“无差别”钢铁关税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