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卖家反馈,他最近在做选品调研时发现,亚马逊出现了不少“诡异新品”。
这位卖家说:自己在产品调研时发现几款产品,它们ratings的数量几乎为零,甚至产品连个品牌都没有,却在上线第三天就拿到了1# new release甚至BSR标签,她自己感觉很奇怪。
据她分析,这种产品有如下几个特征:
1、上线时间很短,大概都是一周左右。
2、产品listing做的非常一般,甚至有点粗制滥造。
3、产品无任何评价,甚至有些都没有品牌,属于“裸奔”产品。
4、但是销量却短时间内上涨的很猛,基本都处于新品榜前几的位置。
其实这样的产品,每个类目都会偶尔出现,尤其是当你用数据软件进行选品的时候,一下午就能筛选出很多。
这类产品,排除掉一小部分真正的高需求产品,剩下的大部分都是以下的两种情形,我之前在我的选品实操课程里也专门给大家分析过。
第一种情形,侵权产品。
这类产品往往抓住了短期爆火的某个IP或者热门主题,然后赚一波块钱就走,店铺甚至最后可能都不要了。
还有比较常见的第二种情形,那就是有人做局。
有些产品刚刚生产出来,市面上目前并没有一模一样的,然后这时候有些供应商就会在亚马逊平台去上传这个产品。
但是如果仅仅是上传,这个产品并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也无法纳入各种选品数据软件的搜索范围,这个时候还要去做点“销售量数据”出来。
这样子一下就把这个新品给拉起来了,然后这个产品就会进入选品者和数据软件的视野,后面就开始有卖家去进货了,这才是这波操作的真实目的。
这些产品的进货价往往都不低,而且起售量也不低,这一套操作下来,往往会吸引不少卖家过去进货,而且这还只是一个产品,多个产品下来,盈利也是不菲的。
所以大家在选品的时候,不能只看某产品的销量蹿升速度,还要看这个产品的真实需求情形。
如果一个产品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只是在颜色、包装、形状等方面做出了一点细微的改变,这样的产品在你进货并上架之后,可能并不会出现你之前看到的“热销”的假象。
选品,其实是一个综合维度的筛选和考察,虽然销量的上涨幅度和基数,是选品的重要参考指标,但却不是唯一的参考指标,后面还有市场前景分析、产品功能分析、集中度分析、侵权分析等等过程。
总之,大家一定要在选品阶段多投入一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因为选品阶段哪怕投入再多的东西,那也只是一些精力和时间,而如果当你错误的选择了一个产品并仓促的上线之后,你赔进去的可就是你口袋里的真金白银了。
选品多用心一点,后面赔钱的概率就会减少一点。
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
特别说明:文章来源于 跨境卖家集中营 微信公众号,不代表海多客官方立场,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学习。对于因本网站内容所引起的纠纷、损失等,海多客均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我们鼓励读者关注原创内容,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特别感谢原作者的贡献。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亚马逊出现大量诡异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