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茵曼凭什么穿过N个生死周期

17年,茵曼凭什么穿过N个生死周期

文丨张从容

编辑丨石磊

 

 

站在7月初的新加坡街头,茵曼创始人方建华被扑面而来的湿热空气包围,恍惚间仿佛回到了1998年在广州奋斗的那个夏天。那时方建华怀揣梦想南下闯荡,兜里只剩两块钱;如今他掌舵的茵曼已在广东番禺建立了自己的总部大楼,玻璃幕墙里陈列的棉麻服饰在暖黄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这座深青色魔方大楼见证了一个品牌的蜕变。今年6月乔迁那天,全体员工在星空顶下合影——这是方建华特意设计的,“脚踏实地,仰望星辰”。

17年,茵曼凭什么穿过N个生死周期

从小仓库到自建总部,茵曼走过了中国零售最狂野的17年。这期间无数品牌乘风而起又轰然坠落,如希腊神话里飞得太靠近太阳的伊卡洛斯。而茵曼始终在风暴中调整着飞行姿态,既没有坠落,也没有迷失方向。

 

2025年的商业世界早已褪去浮躁。当风口消失、增长神话破灭,那些穿越周期的品牌反而显露出独特的生存智慧。茵曼的秘诀藏在“变与不变”的品牌哲学中。

 

本期亿邦动力《超品洞察》,将深入探讨茵曼“变与不变”的品牌哲学背后的奥秘。我们将剖析茵曼如何在市场变化中灵活应变,抓住机遇实现品牌升级;又将揭示茵曼如何在坚守品牌核心价值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保持品牌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17年,茵曼凭什么穿过N个生死周期

“死了哪个渠道,茵曼都不会死”

 

“这三个月跳(楼)了三个老总。”方建华说这话时,办公室窗外正下着大雨。

 

当下的商业环境就像当时的天气般令人窒息——线下商场空置率高于危险水位线5%,线上平台大促GMV增速逐步下跌,夹在中间的品牌商正在经历最残酷的挤压测试。

 

线下战场“试衣间经济”盛行。无论女装还是彩妆,在实体店试穿或试妆后,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会专项线上比价,利用各类优惠满减券砍掉价格。渠道间的价格博弈,使得品牌商的终端定价权被持续削弱。同时,房租也成为了实体店的心病,交得起是生意,交不起是离意。

 

转到线上更是刀口舔血。女装退货率冲到60%已成常态,“仅退款”更是能让商家半年赔上几百万。各平台流量红利退潮后,流量价格却让人心惊。平台用算法卡着商家脖子:不上活动不投广告就没曝光,上了活动又亏本;人情平台赚走,补贴却得由商家出,顾客薅了羊毛就跑路。

 

渠道压榨引发连锁反应。有的品牌忽悠经销商吃库存,卖不出去又要急急忙忙把经销商换掉;有的狂开SKU,指望爆款概率能覆盖成本。直播赛道同样畸形:达人要抽成50%,店播又没流量。直播带货、店播搭建、爆款打造……每一条路都像开盲盒,又贵,又忐忑,又不确定能否开出“心选”。

 

茵曼的破局之路始于2015年。当时,方建华发布全新零售模式“电商+店铺+社群”推出0库存、0加盟费、0软装,线上线下同价。同时,茵曼以自身“厨力”?影响运营附近粉丝圈,形成忠实私域。

 

虽然方建华坦言“今年线下很卷”,但茵曼始终坚持全域零售模式,让线下成为场景+体验的中心,同时持续死磕全渠道同价,甚至赋能加盟商做店播和社群运营,总部负责仓储和售后。一个家里做服装生意的内蒙00后,专门到茵曼总部学了两个多月,回去连开四五家门店,将线上线下联动玩得风生水起。

从货架电商转向内容电商,茵曼走得并不轻松。作为百万粉丝的创始人,方建华一度被某平台“白嫖”——免费发微博、朋友圈给平台打广告。实际上,2020年,平台大战进入白热化。抖音对外链收取20%服务费,最后干脆掐断淘宝入口;淘宝千牛则限制商家跳转抖音。

 

作为女装的头部商家,茵曼昔日被两边绑架要求站队。但方建华硬是扛住压力,宁愿失去平台扶持也拒绝站队,坚持全渠道布局。

 

兴趣电商的探索同样坎坷。茵曼的抖音团队换了三任负责人:第一个月销不到100万,第二个冲到200-300万,第三个终于干到500万。折腾归折腾,方建华还是咬牙坚持自己认定的方向。如今,它在抖音年销10亿,全渠道布局逐渐成型。

 

曾经,作为淘品牌的茵曼还在双11淘品牌守卫战中坚决捍卫淘品牌的江湖地位,然而那时方建华就在自己的公众号发文表示:未来只有品牌的竞争,没有所谓的传统与互联网品牌的区分。

 

如今,茵曼的生意在天猫、抖音、唯品会和线下平分,“死了哪个渠道,茵曼都不会死”。

17年,茵曼凭什么穿过N个生死周期
17年,茵曼凭什么穿过N个生死周期
17年,茵曼凭什么穿过N个生死周期

无论是线下租金黑洞,还是线上流量内卷,品牌商始终在“给房东打工”和“给平台打工”之间挣扎。但茵曼的选择很明确——不把命脉交到任何单一渠道手里,哪怕这意味着更慢的增长、更高的成本。

17年,茵曼凭什么穿过N个生死周期

以品牌定力抵御价格战恐惧

 

“打价格战伤身,打赢也没面子。”在10多年前的一篇微信公众号推文中,方建华曾表示:折扣对他来说是有心理阴影的事。

 

在创立茵曼之前,方建华吃够了外贸代工中客户压价的苦头——成本几十块的货,到了国外商场摇身一变标价上千。最憋屈的是,外贸客户们还总捏着订单说:“再便宜点,能再降降吗?”

 

某年双11茵曼备了4.5亿的货,但最终卖了1.2亿,还剩下2亿多的库存。方建华解释,除了有顾客越来越理性、冲动消费减少、流量未达预期的原因外,另一原因就是客单价不够高,导致销量比预期少了几千万。

 

而如今,价格战仍在上演。各大电商平台“跨界”——做货架、搞内容、开市集,看似补齐短板,实则磨平了平台间的差异。商家被迫在多个战场反复投入,流量成本逐步拉高,但单平台的回报却越来越低。同时,平台功能趋同,消费者自然养成全网比价的习惯,低价成为这一背景下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商家要么加入价格战换流量,要么被算法淘汰出局。

 

方建华称,一些电商平台的流量分配以秒为单位,即时转化不够高,立马断流降权,同款商品谁转化更高就给谁流量。这不仅让价格战愈演愈烈,也助长了抄袭盗版的乱象:相同商品、相似产品图,盗版定价更低,抢走了本属于原创品牌的流量。

 

“向内求,构建品牌力”,面对同质化市场和内卷竞争,茵曼用“棉麻情怀”构筑品牌护城河。

 

方建华记得,江西老家的棉田里,小时候的他掀起衣摆兜住新摘的棉花。那些雪白柔软的团团花朵不仅是一代人糊口的生计,更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成为国棉厂的工人是当时的骄傲,国棉厂的女工们也是婚恋市场的“香饽饽”,只有公务员和教师才能追求。

 

茵曼将棉麻情怀淬炼了17年。走进新大楼中的棉麻博物馆,仿佛踏入一部立体的纺织史诗:乾隆御题棉花图,从民间搜罗的老式纺机,摆满一面墙的天然植物染料。这里陈列的是茵曼对抗行业浮躁的底气——文化沉淀,是茵曼选择坚守的品牌价值。

 

17年,茵曼凭什么穿过N个生死周期
17年,茵曼凭什么穿过N个生死周期

这种坚守并非空谈情怀,而是贯穿从设计、供应链到内容营销的每一个环节。

 

设计是品牌的命门。茵曼的设计团队始终坚持:面料是衣服的“里子”,版型是衣服的“灵魂”。那些不勒腰、不卡裆的版型设计背后,是对女性服美役的坚决否定,是对舒适美的执着追求。

 

供应链是品牌的底线。“宁愿放弃销售额,也不要生产不合格产品”,这一严格要求让茵曼淘汰了近3/4供应商,留下的工厂大多只做茵曼一家业务。坚持让专业的人专注地做专业的事。

 

然而,坚守不代表拒绝变通的故步自封,而是以创新拓展棉麻的表达边界:场景上推出“文艺通勤”和“文艺户外”系列,拓宽通勤和休闲户外的产品属性;品牌传播上,春夏两季分别结合“欧若风”和“莫瑞风”两大流行趋势热点创作热门内容,让茵曼不仅仅是舒适棉麻的开创者,更是时尚棉麻的有力表达者。

 

在消费降级的当下,茵曼拒绝用价格战“秀肌肉”,而是选择更聪明的打法:把每一件产品都做成“颜价比+情绪价值”的双料冠军。通过一次次精准的规模曝光,让消费者记住的不仅是产品,更是品牌的精神内核——舒适,这才是穿越周期的生存智慧。

17年,茵曼凭什么穿过N个生死周期

员工第一,以人为本的长期主义

 

“我2011年来公司的时候,我记得大干围还是黄泥路,也是我青春激荡的地方。”回忆起以前的品牌大楼,茵曼的老员工这样说道。如今茵曼位于番禺的新大楼旁尚未装修完毕,堆满了红砖沙石,又将成为品牌故事的新注脚。

 

搬迁当日,方建华亲自下厨,充当服务员,用从江西老家的辣椒和猪油,为团队暖灶,炒了一盘地道的江西小炒肉。这一细节正是茵曼“员工第一”理念的缩影。

17年,茵曼凭什么穿过N个生死周期

早在2013年,多数企业仍在高呼客户至上时,茵曼便提出“员工第一,客户第二”的原则。唯有幸福的员工,才能创造打动客户的产品。

 

这种人文关怀绝非作秀,而是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当年,茵曼请来知名艺术家在公司开设陶艺班,让员工在公司真切体验慢生活。在新大楼中,为了让员工有一个舒适130°躺平的午休座椅,他从众多供应商提供的样板中自己测试挑选,再给员工试坐试用;为了让南北方员工能够吃上不同口味的美食,方建华跑了五六家餐饮供应商,了解口碑,服务质量。员工带薪健身的健身房选用国际品牌器械,聘请国家队教练。在冬季极短的南方装了暖气、全天供应热水。一楼大厅养了两面18米高的绿植墙,全部是纯天然植物。对于别人羡慕的老板宠员工,方建华坚持要给员工“养心”。

 

17年,茵曼凭什么穿过N个生死周期

在员工福利方面,茵曼的投入也是连年加码,每年福利支出超过1000万元,光今年在餐标、员工班车等方面就投入翻倍,而发给员工的年度奖金(含绩效)更是超过2000万元。方建华所追求的心头大事,就是让生态伙伴共赢共荣,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切实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感受到“奋斗有回报”的温暖,有条件去体验更加美好的生活。

17年,茵曼凭什么穿过N个生死周期

时尚大师拉尔夫·劳伦曾说:“我设计的不是衣服,而是梦想——关于生活的梦。”

 

在新大楼的“设计师超级个体生态联盟”空间,正在孵化更宏大的计划,茵曼计划未来三年打造20个亿级设计师超级个体:将提供供应链、渠道、数字化运营能力,让独立设计师和艺术家从现有的最大困境——创的出来、卖不出去中解放,专注创新设计,为品牌差异化筑起竞争堡垒,同时让设计产品真正触达更多新生代消费者。

 

商业史从来都是在危机中蜿蜒前行——渠道变革的冲击、价格绞杀,这些考验从未消失。真正的长青品牌,往往掌握着“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敢于打破边界,拥抱渠道革命与组织创新;同时坚守文化根基,在用户价值和员工成长上持续深耕。

 

风口上的猪或许能凭借一时的运气飞得高,但只有土壤里的树才能凭借深厚的根基和顽强的生命力,历经四季更替,屹立不倒。品牌应摒弃短期逐利思维,树立长期主义发展观,在变化中寻找机遇,在坚守中铸就辉煌,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超品洞察」 韩后  斐乐FILA   林氏家居  罗马仕  喜马拉雅  海尔智家  图拉斯  宋柚汁  诺特兰德  生活在左-林栖马面裙  TATA木门  毛戈平美妆  安踏  YAYA鸭鸭  御卡生零  雅鹿  Speediance速境  天美健  基诺浦  周大生  追觅  十月稻田  秋田满满  内外NEIWAI  夸迪  星际熊  倍轻松   CATLINK  叮叮懒人菜  冰希黎  理想汽车  端木良锦 黄天鹅  晨光文具  官栈  蕉下 正浩科技  Rokid 可复美  花西子  优衣库  三顿半 牧高笛  妙可蓝多

「超品营销」

被“香味”拿捏的年轻人,需要的究竟是什么?丨超品营销

 

三浦展预言的“无脸社会”,正在被这些品牌的情绪美学打破丨超品营销

 

她她她!2025年,品牌如何讲述“她”的故事?丨超品营销

 

 

特别说明:文章来源于 亿邦动力 微信公众号,不代表海多客官方立场,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学习。对于因本网站内容所引起的纠纷、损失等,海多客均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我们鼓励读者关注原创内容,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特别感谢原作者的贡献。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17年,茵曼凭什么穿过N个生死周期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