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再陷争议:利润藏在新加坡,国内供应链只剩“血汗钱”?

热点资讯18小时前更新 SeaDocker
2 0

今年6月底,跨境快时尚电商Shein(希音)被曝向港交所提交秘密上市申请,试图冲击港交所年度最大IPO。但目前三个多月已经过去,中国证监会备案页面与港交所披露易系统均无进展,显示其上市之路似乎并不顺畅。值此敏感时期,一则“Shein营收与利润归属新加坡”的报道引发广泛关注,Shein随即紧急回应予以否认。但该信源来自新加坡财政部下辖法定监管机构披露的Shein财报,并经过德勤审计与Shein董事签字确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支撑Shein全球业务的中国供应链,仅能靠成本加成赚取微薄加工费,工人加班赶单成为常态。而Shein目前这种“利润税收流向新加坡、核心产能靠中国、国内供应链利润微薄”的割裂现状,正让其赴港上市备受争议。 

01营收与利润归属新加坡

从组织架构与官方文件来看,Shein的法律身份明确归属新加坡企业。公开信息显示,Shein全球业务的核心主体是新加坡注册的ROADGET BUSINESS PTE. LTD.(即“新加坡总部”)。这家公司通过股权控制,直接持有国内核心实体广州希音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决策权,掌控着中国供应链的采购标准、订单分配与定价规则。从股权链路来看,新加坡总部是Shein全球业务的实际主导者,这一架构为其“新加坡企业”身份提供了法律基础。

Shein再陷争议:利润藏在新加坡,国内供应链只剩“血汗钱”?

(图:Shein全球组织架构)

更直接的证据来自财务数据,Shein的全球营收与利润几乎全归集到新加坡总部。新加坡会计与企业管理局官网披露的2024年财报显示,Shein新加坡总部全年营收370.44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0%;总资产152.67亿美元,同比激增72.47%,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印证其全球资源归集能力。但受销售费用增长影响,息税前利润同比下滑11.54%至13.25亿美元。

Shein再陷争议:利润藏在新加坡,国内供应链只剩“血汗钱”?

利润归集的同时,纳税也同步留在新加坡。报道显示,Shein 2024年新加坡总部缴纳企业所得税约1.89亿美元(合人民币13.47亿元),2021年至2023年,Shein在新加坡相应纳税分别为1.7亿元、4.5亿元、13.5亿元。这意味着Shein过去四年给新加坡纳税总额已突破30亿元,形成“利润在哪、纳税在哪”的清晰格局。

Shein再陷争议:利润藏在新加坡,国内供应链只剩“血汗钱”?

上述法律身份也与Shein高管此前的对外表述完全一致。在此前多次公开采访与行业论坛中,Shein高管曾反复强调“Shein不是中国企业,是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全球企业”,试图淡化品牌的中国背景。如今新加坡总部的财报与纳税数据,相当于为高管的表述提供了“实锤”,从法律、财务与纳税层面,进一步坐实了其“新加坡企业”的身份。

 

 

 

02生产经营实质依赖中国

尽管法律身份归属新加坡,但Shein的实际生产经营却深度依赖中国市场,形成“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的明显割裂。这种割裂不仅导致国内税收权益流失,更成为其上市备案迟迟难以通过的核心原因。

从经营端来看,中国是Shein无法替代的产能基石。公开数据显示,Shein在国内合作的工厂超6000家,主要分布在广州等珠三角地区,70%以上的商品产自中国工厂;其国内核心实体广州希音国际进出口有限公司参保人数达5587人,若算上质检、仓储、物流等环节的外包人员,国内直接或间接为Shein服务的人员规模预计超过10万人,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就业群体。从核心职能分布看,Shein全球近千个招聘岗位中,90%集中在中国,涵盖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全球运营等关键领域,新加坡仅招聘1个岗位。这意味着,Shein全球业务的核心生产力与运营中枢,依赖中国无疑。

但这种“生产在中国、利润在新加坡”的模式,引发了关于国内所得税权益流失的争议。按中国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计算,Shein近四年应缴企业所得税超50亿元;但迁至新加坡后,缴纳30多亿元。这对Shein而言是节税,但从国家利益角度看,的确也存在税源流失问题。若拉长时间线,未来国内所得税流失可能更高。此外,部分外包人员社保缴纳不规范的问题,还可能带来额外的社保费用缺口,进一步加剧财税层面的质疑。

有分析指出,Shein上述架构与国内“实质重于形式”的监管原则相冲突,可能是Shein上市备案卡壳的核心原因。根据中国证监会《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即便企业注册在海外,若核心经营环节在境内、主要高管为中国公民或常驻境内,仍需履行备案程序。Shein虽名义上是新加坡企业,但核心产能、员工、运营均在中国,完全符合“实质境内企业”的认定标准。而有关“利润转移至新加坡、国内税收流失”的质疑,需要监管层对其税务合规性、股权架构公允性进行进一步核查,这也导致备案进程迟迟没有进展。

另外,当前欧美对Shein的关税施压与监管处罚,本质也是这种“利益分配失衡”的延伸。美国今年8月取消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政策后,Shein美国销售额首次下滑8%,直接冲击其核心市场收益。同时,欧洲多国不仅计划对低价值包裹加征每件2欧元手续费,还以数据隐私违规、虚假折扣、环保宣传不实等为由,三个月内对Shein累计开出超10亿元罚款。这些举措的核心逻辑,底层原因或是欧美市场不满“消费在本地、利润在新加坡”的利益分配模式有关,试图通过政策手段重新划分税收与市场利益。而这也让Shein上市前景雪上加霜。

 

 

 

03国内供应链利润被卡脖子?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缓解媒体质疑,从近期Shein主动对外发声内容看,其试图通过知名媒体塑造所谓的“升级中国服装制造”类似产业链链头的角色形象。但在“法律上是新加坡企业,生产经营上靠中国产能,利润却留在新加坡”这种复杂特殊架构下,中国供应链陷入“高贡献、低回报”的微利困局,也让外界质疑Shein“升级中国服装制造”的说法是否成立。

首先从合作模式来看,中国供应商几乎没有议价权,只能赚取“成本加成”的微薄利润。

公开报道显示,Shein多家代工厂老板透露,其订单常年被压价,经常需要48小时内交付,超时会扣款;工厂工人想赚钱只能靠加班,人均14小时是常态。

国内知名媒体《财经》也曾报道,广州番禺“Shein村”合作工厂老板表示,2024年同款服装订单价钱普遍低5%-7%,订单量也有所下降,相比上一年同期降低三分之一,工价也被压低。另外一位与Shein合作的工厂主李先生也表示:“这几年,Shein的订单价格一降再降,我们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得所剩无几。”

Shein再陷争议:利润藏在新加坡,国内供应链只剩“血汗钱”?

一位曾与Shein合作的珠三角工厂负责人直言:我们完全按Shein的设计图纸、生产标准来做,利润只能在生产成本基础上加3%-5%。只赚个加工费,大头都被品牌方通过定价、渠道、品牌溢价环节赚走了。甚至在物流环节也不例外,Shein对成本把控也推行的计件模式。也就是说,中国供应链承担了生产环节的原材料波动风险、人工成本压力,却只能分到利润的“零头”,而新加坡总部则通过掌控定价、品牌、销售渠道等核心环节,拿走了绝大部分收益。

这种不对等的利益分配模式,事实上与Shein对外宣称的“升级中国服装制造”存在差距。尽管Shein推出“供应商赋能项目”来提高产能效率,但从实际利益分配来看,中国供应链并未享受到其全球扩张的红利,反而仍在“赚辛苦钱”的困境中打转。

关键的是,作为法律层面上的新加坡企业Shein,在中国掌控着从原材料采购标准到终端售价的全链条权力,中国工厂只能被动接受订单,难以形成自主设计能力与品牌竞争力。这种模式下,所谓的“产业升级”更像是“订单依附”,供应链的利润空间被牢牢卡住,难以实现真正的所谓的自主产业升级。

从更深层次而言,目前在全球跨境行业的利润分配中存在一定的失衡。中国供应链提供了核心产能与劳动力,却只获得微利。新加坡凭借低税率政策成为利润聚集地,却并非核心生产或消费市场。而欧美市场作为主要消费端,也只能通过监管手段争夺税收与市场主导权。而多方利益的分配不均衡,也导致了Shein的上市困局。

如今上市备案卡壳、欧美监管加压、供应链利润微薄,多重问题叠加下,Shein若想破局,不仅需要重新平衡与中国供应链的利益分配,让产能贡献与利润回报相匹配,更要在“法律身份”与“经营实质”之间找到合规平衡点。否则,即便最终登陆资本市场,其长期发展仍将面临结构性矛盾的困扰。

特别说明:文章来源于 An看世界 微信公众号,不代表海多客官方立场,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学习。对于因本网站内容所引起的纠纷、损失等,海多客均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我们鼓励读者关注原创内容,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特别感谢原作者的贡献。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Shein再陷争议:利润藏在新加坡,国内供应链只剩“血汗钱”?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