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一条重磅消息在中美经贸圈和科技圈炸开了锅:“TikTok不卖就禁”的法案,竟然被无限期延后了。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9月17日禁令将尘埃落定的时候,中美经贸团队在西班牙马德里进行了一场关键性的会谈,并就TikTok的未来达成了“基本框架共识”。是的,你没有看错,是“共识”,而非简单的延期。
这不是特朗普上任后的第一次延期了。早在今年1月20日,他就将原定1月19日生效的禁令推迟了75天。4月4日,禁令再次被延后75天。6月19日,又一次90天的延期,将生效日推到了9月17日。而这一次,双方的沟通成果,显然超出了以往的任何一次。
那么,这个所谓的“共识”到底是什么?

不卖,但可以“合作”
根据中国商务部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官方表态,这次的解决方案不是出售,而是通过一种合作模式来解决。
这其中包括:
业务委托运营:TikTok在美国的用户数据和内容安全业务将委托给第三方运营。
知识产权授权:通过授权算法等知识产权使用权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意味着,字节跳动将继续拥有TikTok,同时通过这种“业务委托”和“授权”的方式,在保障数据安全和内容合规的前提下,满足美方的部分关切。中方也明确表示,政府将依法审批所涉及的技术出口和知识产权授权事宜。

这不仅仅是TikTok的胜利,
更是谈判的胜利
李成钢和何立峰在会谈后都强调,中方同意达成这项共识,是因为它符合双方的利益。这背后,是中国在谈判桌上始终坚守的原则:
-
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合法权益。
-
反对将经贸和技术问题政治化、工具化。
-
尊重企业意愿,支持企业在符合市场原则基础上开展商业谈判。
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采访中的坦诚言论中,我们或许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这次谈判的艰难与成果。他提到,在谈判中中方代表团人数众多,且团队表现“老练至极”,提供的数据“详实完备”,让美方不得不全力以赴。
贝森特甚至坦承,特朗普手中的“筹码”正在减少,仅靠关税大棒无法撼动他国的核心利益。
这次的“TikTok和解”并非孤立事件。它反映出中美经贸关系的一个新特点:
从“针锋相对的条款之争”转向“战略对话”。双方都在寻求一个既能解决分歧,又能维持关系稳定的平衡点。

大国博弈的启示:
斗而不破,合作共赢
这次TikTok问题的解决,为中美经贸关系树立了一个积极的范例。它证明了,即便在核心议题上存在根本分歧(例如李成钢所指出的美方持续制裁中国实体,搞“单边霸凌”),双方依然可以通过沟通找到合作的路径。
正如何立峰所言,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双方一致认为,一个稳定的中美经贸关系不仅对两国重要,对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至关重要。
谈判还在继续,未来的挑战依然存在。但至少在TikTok问题上,中美双方没有走向最坏的结局。这不仅是TikTok的幸事,也是全球科技企业和用户共同的幸事。它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在复杂的大国博弈中,合作与对话,永远是比对抗更值得探索的道路。
*本文由跨境眼研究院原创出品,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更多互动欢迎添加小编微信kjygc2020。
特别说明:文章来源于 跨境眼观察 微信公众号,不代表海多客官方立场,内容仅供网友参考学习。对于因本网站内容所引起的纠纷、损失等,海多客均不承担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我们鼓励读者关注原创内容,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特别感谢原作者的贡献。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请访问:TikTok“不卖就禁”法案三度延期后,即将生效?